时间:2021-02-03 来源:时尚东区 阅读次数:
据世界厕所组织统计:每人每天上厕所6-8次,一年约2500次,人的一生约有3年时间在厕所里度过。
如何让“方便”更方便?是关系千家万户民生的大事。近年来,东区区委、区政府一直将厕所改造列为重大民生工程来实施。
“十三五”以来,东区扎实推进“幸福美丽新村”、农村“厕所革命”整村推进等工程,通过项目实施和群众自建,截至2020年底,东区实际使用农村户用卫生厕所3872户,普及率达98.62%。
摄影:石磊 制作:吴杰
“靠鼻子就能找到去厕所的路”的历史一去不返。
2月2日,发生在阿署达村5组王怀勇家门口的一段对话,展示了“厕所革命”给他家带来的变化。
“老乡,可以借用一下厕所吗?”
“要的要的,三间厕所你随便选。”
“你们家还是卫生厕所改造达标户哦?”
“对头,以前厕所脏得不好意思借,现在不存在了。”
……
“变”的是厕所。2018年修建好新房子后,王怀勇一直没有进行厕所改造,与牲畜圈舍连在一起的旱厕,“一个坑两块板,冬天冷得不想去,夏天臭得蹲不住。”回想起以前的经历,他尴尬地摇了摇头。
2019年12月,依靠东区厕所改造整村推进政策,王怀勇拿到3000元厕所改造和2000元化粪池改造补贴款,自掏腰包3000元对厕所进行了重建,三间联排,其中一件还专门针对老人安装了扶手。
“变”的是自信。近年来,阿署达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,四面八方的游客络绎不绝。完成厕所“升级”的王怀勇,遇到游客借用厕所时再也不用“红着脸”拒绝,这份自信也转化成他生产致富的动力。“以前主要靠在外打零工挣钱,现在正考虑发展一下种植业,游客多的时候还可以搞农家乐,卫生条件好了,也就有底气了。”
在东区,这种变化比比皆是。2019年,东区完成沙坝村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,完成210户改厕任务,共计兑现补贴45万元;2020年完成阿署达村、弄密村、华山村3个村整村推进示范建设,完成改厕户491户,两年累计完成改厕数701户。
“但得到这种变化却并不容易。”银江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健说,“刚开始愿意主动改厕的人不多,我们都是挨家挨户作动员,或者通过群众大会作宣讲,宣传改厕带来的方便和好处,这样才慢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。”
“发动难”只是“厕所革命”的第一道“拦路虎”。银江镇按“统一标准、缺啥补啥”的方式,制定了“一户一策”改造方案,对三格式化粪池等设备材料采取适度集中统一采购,降低了改造成本,并通过“区财政补一点、镇财政出一点、村集体筹一点”的“三个一点”多元化资金筹集模式,有力保障了改厕工程资金来源,2019-2020年累计落实农村改厕补贴资金212万元。
农村旱厕由“卫生死角”变靓、变净,折射出的是东区正逐渐彻底告别困扰广大农户的传统陋习,农村人居生活环境和幸福指数的显著提升。
在“东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”自查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:全区100%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;全区7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到92%以上;2020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%;2018年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3.22%,2019年达到88.7%,预计2020年可达92%……通过环境改造提升,农村产业发展的环境更好,集体经济和农户经营环境不断优化,带动了乡风文明和集体经济的跨越发展。
摄影|王东
环境好了,项目就来了。银江镇弄弄沟村通过流转盘活长久闲置的300余亩集体土地,打造了全区首个规模最大的奶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,带动了周边150余户农户发展奶油果新产业;阿署达村合理盘活村集体闲置房屋,创建了以康养酒店、特色民宿、乡村客栈、农耕体验旅游等为特色的“故事里”康养旅游品牌;沙坝村盘活闲置村小学房屋和集体土地资源,与社会资本合作培育150余亩的“沙坝葡萄农庄”康养农业体验园……
从“难登大雅之堂”小厕所,到衡量一个地区社会发展和治理理念的标准之一,东区用一场“厕所革命”,服务了民生,凝聚了民心。
共有1页 当前第1页